南昌,一座江南的历史文化名城,2200年的城市年轮刻在古老的樟树上。
西汉初年,车骑大将军灌婴率领一支长途征战的骑兵,赤日炎炎中,突然发现远处一大片蓊郁的樟树林,眼睛为之一亮,绿荫如盖的大树,让征战劳顿的将士们找到了家园般的归宿感。汉高祖五年(公充前202年),灌婴受命在樟树林筑城。于是战功赫赫的将军的名字,就与一座城市永远连在了一起。于是这座城市便有了灌城、豫章郡抑或洪州等的称谓。有意味的是,灌婴策马奔跃,当年他洗马的地方,至今仍叫“洗马池”。因此,又有人称“南昌”为“洗马之城”。
推开2200年的古城门,斑驳的旧城墙,迷宫一般的街巷,穿城而过的赣江,凌空而起的古阁……便是这座城市的历史。
走过一条条老街旧巷,走过从小就熟悉的“渊明路”、“永叔路”、“象山路”、叠山路”,还有家门口的“子固路”……我猛然领悟到,这些不经意挂在嘴边的街名,其实大有深意。
由于热爱行走,我曾经探访过许多城市,但像南昌这样集中地以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乡贤路,却不多见。
南昌的街名,宛如这个城市的名片,凸现了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含量。渊明路、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欧阳修字)、子固路(曾巩字)、象山路(陆九渊别号)、叠山路(谢枋得号)、阴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门路(原黄黎洲路)、安石路(易名八一大道),这十大乡贤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王阳明、王船山、黄黎州虽属外省藉,由于他们在江西的政声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人视为“老俵”。
每当我抬头看看这些街名,除了有一分内心的骄傲,也感觉到一份责任。街名,让南昌人掂量出“薪火相传”这个词的分量。
在南昌,随便走进一条老街,都会牵扯出一串传奇故事。就说中山路,1912年秋,孙中山从沪上乘船来赣,骑着枣红马,检阅辛亥革命后江西新编第一师和第二师。阅兵式后,孙先生发表演讲,他说:“江西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历代以来有文天祥、谢叠山的英雄气节,有欧阳修、黄山谷的道德文章,江西的庐山五老峰代表了江西人的骨气。江西人响应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中山先生鼓动人心的演讲,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血脉贲张。
南昌的中山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着特殊的位置。
80年前的“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起义总指挥部”就设在中山路上的“江西大旅社”。前沿指挥作战的贺龙指挥部,设在圣公会教堂,叶挺指挥部设在“心远中学”工字楼。走过中山路,径直东行,一座瑰伟绝特的楼阁,矗立于赣江与抚河交汇处,这就是滕王阁。唐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成为风流千古的江南名楼。文坛大家韩愈,一言九鼎,“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大大提升了膝王阁的知名度。那高悬于阁上的匾额,上书”滕王阁”三个鎏金的大字,正出自苏东坡的大手笔。
一座1300多年前的古阁,留下了1300多篇(首)诗文,两个数字奇异的吻合,让人惊叹。在我看来,这座江南名楼,已不再是一石一木构筑而成的,而是用1300多篇诗辞歌赋搭建起来的,它突兀凌宵,恢宏大气,是南昌人永远的精神高阁。
南昌文风鼎盛,文脉相传。清末年间(1898年),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钖兄弟俩,创建了江西历史上最早一所新式学堂“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址就选在古代教育先贤子羽传教讲学的地方。子羽是孔子的门徒,博学多才,南游讲学,定居南昌,死后葬于东湖边。熊育钖先生教书育人50载,有3000名高中生毕业于“心远中学”。从这扇校门里先后走出了方志敏、邹韬奋,走出了陈寅恪、吴有训、胡先骕,傅抱石等一批“人中之杰”。这所学校便是今日的“南昌二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南昌学子,如今在全国高考中,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者闯入北大、清华园。
唐诗宋词里的南昌,不再沉湎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光荣与梦想,不只属于过去。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都诞生在南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新技术、信息产业使南昌步入了现代文明的快车道,南昌飞机、江铃汽车、洪都摩托、江中制药等声名远播。“新八一大桥”和“南昌大桥”犹如两条巨龙,凌空横跨赣江两岸,象征着南昌经济的跨越式腾飞。
这座江南古城,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中部崛起。
原载《人民日报》2007年5月1日(感悟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