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阳明“心”路第三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吗?
·000-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和鉴赏八大山人?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书: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命——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传承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之03
名家赏析 更多>> 
--- 刘上洋 ---
·万里长江第一湾
·刘上洋《老表之歌》研讨会发言摘录
·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难以攀登的美
·没有一棵树的城市
--- 彭春兰 ---
·文学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识
·枫叶情
·爸爸的吻
·妈妈的爱
--- 刘 华 ---
·我省著名作家刘华新书《一杯饮尽千年》出版发行
·酒中墨 杯中诗——读刘华先生《一杯饮尽千年》有感
·饮尽千年的孤独
·数点梅花天地心(序)
·去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扫墓吧
--- 朱法元 ---
·纠结的畸情
·南非遐思
·宝岛情思
·啊,马塞马拉
·企鹅归巢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散文网  >  名家访谈
 
苏童:不红不紫是作家最好状态
江西散文网    2009-08-13 10:46

苏童在广东科学馆讲《写作的理由》 (记者 邓勃 摄)

  人物简介

  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著有《苏童文集》8卷。

  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

  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或“后新潮”)的主将。

  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则是典型代表作。《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刚出版了长篇小说《河岸》的著名作家苏童日前来到广州,登上《岭南大讲坛·文化讲坛》为读者剖析自己“写作的理由”。

  不少人以为苏童为宣传新书而来,哪知他只字未提《河岸》。他只是用一如小说中干净、感性的语言,用细腻而神奇的例证,与公众分享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偶然必然,写作中的矛盾挣扎。他的真诚,赢得了听众的心。

  白天打球,黑夜迷恋文字运动

  苏童说,自己从童年起生活中就充满了文学化的细节。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差一点因此将他流产。10岁时,他又得了严重的肾病只能休学在家。童年的寂寞中,“因为肾炎小便特别多,而且黄梅天也总是滴滴答答地下雨,我觉得自己也是每天都滴滴答答的,日子特别难熬。”他从家里走廊糊墙壁的报纸上萌生了对文字的热爱,“我蹲在走廊上,那时也没有电灯,我就把门打开,借着屋后河面的反光投射到墙壁上,辨认着零星的字。”

  苏童第一次意识到文字带来的幻想,是少年时家里来了一位女裁缝,她的工具篮底垫着一本发黄的旧画报。苏童借来一看,竟然是本解放前的上海电影画报,里面有穿着旗袍的女影星乘船去春游的照片,这在文革年代实在是太罕见了!因此,“我第一次有了想象穿越时空的机会。现在想来,我后来写《妇女生活》中有位过气的电影明星,也许就是源自多年前的记忆发酵。”而童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苏州评弹,更是被苏童认为变作了自己后来创作中刻意追求的一种节奏和感觉。

  上了大学,苏童迷上了运动,每天下午风雨无阻必去篮球场打球,然后再天天晚上坚持写作。他进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我是身体迷恋运动,而内心在迷恋另外一种———文字的运动。田径运动中所讲的爆发力、节奏、速度等,都能在写作过程当中运用到文字上。我发现了这种乐趣。一下子陷进去了!”

  回归传统,写出《妻妾成群》

  苏童说,自己最初是以先锋作家的形象出现在文坛的,早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当年是带着一种‘革命党’心态,以破坏秩序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文字风格”。有人叫好,也有人直言“你这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吗”?苏童转而思考,自己的创作能不能往回退一点,退到所谓的传统小说上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出了后来被张艺谋看中、搬上银幕大红大紫的《妻妾成群》。

  苏童笑言,这部作品出来自己心里特别没底,却不料获得了最多的荣誉。当时他还是住在南京的一个破楼里的“亭子间作家”,常有许多人打到楼后的公用电话找他,操蹩脚汉语的外国出版社职员、想与苏童合作开发电影里捶腿用的槌子的企业家……“破楼外就是电影公司的大广告牌,我进进出出,有一次自行车的车把不小心一拐,还把那张《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上巩俐的腿给撞破了!哈哈,真是富有戏剧性!”

  成名后,无法打理名作家生活

  但是成名之后,苏童说自己马上陷入了一种状态:“我能够打理所有的小说,但是无法打理一个名作家的生活。”不懂得拒绝约稿,使他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状态,现在想来仍很痛苦。所以,苏童又一次让人吃惊地说出:“我后来发现自己的名气渐渐小了,别人都不会相信,我是一阵暗喜!我发现自己可以安静了,不用去应付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不用老是到人前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我突然松下来了。”说到这里,苏童深吸一口气,“所以,不红不紫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就像我现在就挺好。”

  苏童把写作比喻成船,但绝不是某些人认为成名成家后的豪华游轮。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一条救生船。“我有文学的野心,但不是太大;我对自己的写作有非常苛刻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惨案触动,唤起一种奇妙内疚

  提到一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子,苏童几乎掉泪。

  苏童坦率地表示,自己过去创作的题材很多都是发生在“旧时代”的故事,“我作为作家的生活与窗外的世界是分离的”。这很矛盾:“由于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我所最有感情的、也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底层人的状态,可是这块宝藏一直始终没有开发,也不敢开发。”

  直到前两年,南京发生的一件惨案给了苏童巨大的触动。一个中年男子炒股很成功,因此有大批亲朋好友将积蓄托付给他代炒,哪知一下子被套牢无法偿还,他绝望之下就杀了相依为命的女儿,只身逃亡再自杀。“这个人就住在我隔壁单元的5楼,那天我女儿上学出门,正好看到他女儿的尸体被抬出来。而我,每次经过那个门洞,都会想起以前碰到过他带着女儿出去散步时的眼神。”说到这里,苏童无语凝噎,鼻子发酸,演讲停下了一阵。“我知道,他是晓得我的作家身份的,他的眼神里有想交流的东西,但是我不愿意。”

  苏童说,这给自己带来了很长时间的阴影和困扰,最终“唤起了我一种‘奇妙的内疚’,或者说道德感。其实你的生活与外界有太多联系,不能把疏离和冷淡误作为冷静。”虽然没有再继续说明,但他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河岸》确实从以往的天马行空回归到现实题材,台下的读者都明白了他的用心。

  精彩语录

  “破楼外就是电影公司的大广告牌,我进进出出,有一次自行车的车把不小心一拐,还把那张《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上巩俐的腿给撞破了!”

  “我后来发现自己的名气渐渐小了,我是一阵暗喜!我发现自己可以安静了,不用去应付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不用老是到人前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我突然松下来了。” (记者 邓琼 实习生 朱土福)

编辑:骆寒蕾
来源:中新网
    相关新闻:
>>草根作家有望分食网站广告收益 从根本维护权益
>>传金庸将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 引发网友热议
>>山西作家镕畅伸出黑手抄袭《纸飞机》
>>日本作家推出印有恐怖小说的卫生纸(图)
>>香港作家称菲律宾为仆人国家 引发大批菲佣抗议
>>刘震云给网络作家提建议:不能有错别字
>>香港女作家豪宅内遭绑劫 损失五百万港元财物
>>作家冯骥才认为大门上不宜倒贴“福”
>>军营作家卧底马六甲海峡108天 揭国际海盗迷局
>>1876年1月12日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诞辰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