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邻居老太太家借东西,桌上摊开着一本小笔记本。出于对纸与文字的职业惯性,探头一看,上面以蝇头小字加繁体写着——2月18日支出:黑龙江冷冻玉米一箱,46元;小成(孙子)16岁生日红包,120元;施舍,10元;收入:下午路上捡到1元。
我问,这“施舍”是什么意思啊?
她说,下午出门,路上两个僧人拦着我,直夸我好福气。得人好话祝福,我要随缘给点啊。就给了10元。
嘿,我瞧见的居然是老太太的账本。而且,在我看来,她记的虽然简洁,细节却如此丰富,可以当个小型文学作品阅读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或听到有人记账了。于现代人而言,生活是“流水账”,更是一笔糊涂账。现在的电脑都有记账的软件,但我从没有听说有朋友用过它——用“word”或“excel”或“开心农场”的软件都忙不过来呢,还记账?一不小心,如果身边有还记账的人,他准定会成个恐龙般的笑话。
但我记得,在从前,农耕时代,人们都习惯记账。一针一线,一饭一蔬,非常细小的收支,都必于一天结束的晚间灯下,被主人写在纸上,到了月底或年末,主人还要做个小总结,收入、支出,算得清清楚楚。要开源,还是要节流,也算对来月或来年做个提示。有上了年纪的人,他记录的账本,摞起来,甚至可以齐他的腰身。从这点看,从前的人们,绝不热衷于大手大脚,而是企图日子过得爽朗明白,细腻有味。那样一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经遥远不可回返的生活态度,的确更像俗称的那样,是在“过小日子”。
我曾听说个趣闻,有个不会写字的人,也爱记账。他用的是图画:如果买了顶帽子,就画顶小帽;如果收获了苹果,就画只大苹果,有颜料的话,兴许他还要添上红彤彤的色彩。有天,他哥哥提着一条自己打的鱼来看他,看见弟弟在一个本子上画满了动物、食粮与各色杂物。出于好玩,他顺手提笔把自己带来的这尾鲳鱼也画在了上面。弟弟回来,看见账本上多了条鱼,十分生气:你买鱼花的钱,怎么能记在我的账上呢?
这是记账带来的传说。已经有了民俗学的味道了。
记账是最真实的经济学,是某种宽泛意义上的文学,是趣味横生的民俗学。记账,还是颇有价值的考古学。
在我读到的一本莎士比亚传记中,作者苦于与莎翁年代相隔的遥远而无法回溯历史的真实。但是他偶然地发现了与莎翁同时代且在同一剧院工作的剧院老板的一本账本。在其中一段时间账目的记载中,剧院老板大量地记录了为剧院建设而购买支柱、木料等花费的金钱,以及当时剧院上演一些剧目(其中也有莎士比亚初出茅庐的作品)时售票的收入。作者由此清晰地推断出,那是一个戏剧开始盛行进而发达的时代,皇室重视,群众性亦十分广泛。而这,正为莎士比亚这位空前绝后的大文豪的出现,奠定了广大的宏观意义上的基础。
这本传记的杰出性是公认的。而在我看来,偶然地留在历史中而有幸未被销毁的剧院老板的账目,无疑为此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谁都知道,账目越清晰越有价值。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他的人生正逐渐或已经成为一笔糊涂账。有时我于晚间看一些纪实性的与家庭伦理有关的电视节目,那些冒着被周围邻居认出或被家人唾骂的风险而到电视台去做节目的嘉宾,人人都有一笔企图清算而又绝对算不清楚的“账”,他们向主持人向心理学家向网友甚至向现场和他们一样迷惑的观众述说、哭泣、求援。希望有人帮他们把这笔人生之账算得清楚……
每到此时,我都往往看到心痛。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啊,素不相识的旁人如何帮他整理?
请记着:人生这本账,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记录、翻看、回望。你的账目,他人难以插手,你请不了速记员或秘书。
请记着:借的,请勿忘归还;收获的,请时常恩谢;而他人欠的,就算了吧,一笔勾销而过。
还有,最重要的是,在人生这本账中,你要记录的重点,是“时间”,而非“金钱”。因为,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时间,而非一分一厘的金钱串成。诚如《旧约》所说:生有时,死有时,聚有时,散有时。
在你的账本上,不要忘记记录你与时间的种种纠葛:珍惜了,就是赚到;浪费了,就是透支;你也不要忘记记录时间带给你的种种质感:酸、辣、喜、伤、悔……没有一样不是珍贵的。
总之,不要辜负了时间呵。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