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时安排,白描老师的课只有两个半小时,他却对江西学员特别厚爱,结合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实例,围绕“作家深度的感情体验”、“作家勤奋的创作训练”、“作家丰富的美学修养”、“作家强烈的超越意识”等等,足足讲了三个小时。
五
房间、教室、食堂,还有十里堡的街道,我每天在鲁院以连续的方式,把这几个点串联在一起。鲁院学员的房间是单独的标准间,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基本设施都齐全。记得报到那天,我到309就看见门上贴着自己的名字,房间椅子上有一个鲁院的提袋,里边除装有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外,还有鲁院的校徽、鲁院的纪念画册、纪念光盘,以及《我的鲁院》一书,让我对鲁院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我住的309房对面,有一栋二层楼的房子,那里是精神与物质的集合地,一楼依次是鲁院院史展览馆、图书馆、食堂,二楼是老师办公室,每一天都与我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鲁院,上课、记笔记、读书、写作,在这里是常态的,作息时间也有规律。我每天从鲁迅的雕像前走过,心底不由自主地漾起鲁院带来的荣光。
讲授“科学发展观中的文化视野与文化思维”的是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教授周熙明。周老师是江西老乡,才情横溢,讲课处处引经据典,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周老师对“作为一种态度的文化”释解精辟:“‘对自己,有自尊,不苟且;对他人,能尊重,不霸道;对环境,能爱护,不掠夺’(龙应台语);‘对历史,有敬意,不轻薄’(周熙明语)”。无论引用还是延伸,都仿佛给我一种独到的视角。
我一颗沉睡的的诗心,在“向经典——鲁十五诗歌之夜”开始苏醒。5月20日晚,我走进了位于文学馆路的鲁院新校区,在一楼礼堂度过了鲁院十五届诗歌高研班的诗歌之夜。古琴配乐,诗歌吟诵,让我沉浸、迷醉。《诗经》中的《鹿鸣》,屈原的《橘颂》,舒婷、食指、海子以及鲁十五学员的诗歌,在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术团演员,还有鲁十五学员的朗诵中,把我引入了诗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日子》……一首首在一个个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诗意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