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缪俊杰
中国历来有学优则仕、仕宦善文的传统。上自当朝宰相、府部近臣,下至省郡督抚、州县知事,文章写得漂亮的官员大有人在。三国时期,曾经当过皇帝的曹丕,即历史上的魏文帝,他的文名虽不及其弟曹植,但深谙为文之要义。他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自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年寿、荣乐都有一定限度,只有文章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可以不靠别人吹捧,不靠什么权势,而自传于后世。王勃、范仲俺,不正是这样的吗?
刘上洋同志长期从事党政工作,已经达到时下所说的“省部级”高干的位置,但他始终持有浓烈的文学情怀,孜孜以求文学写作,特别是在散文写作上勤下功大,出版过《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废墟的光辉》等散文集,获得过具有权威性的“冰心散文奖”。不久前,又由人民文学山版社推出其散文新著《高路入云端》,风格独具,颇受读者好评。
散文是作家对人类历史的精神回望。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法,从而形成不同的文章风格。刘上洋的散文,与他本人的经历、学养和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长期从事理性的文件书写,形成了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从他的散文中可以看到,他与专业作家所不同的是,他在自己的惯性思维方式和从政生活体验中,把逻辑思维引入形象思维的构思之中,把文学性与理论性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散文有较强烈的思辨色彩,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在给人们艺术愉悦的同时,也给人们理性的启示和思想力量。从写作技巧上说,我认为,他的散文写作,主要是善于“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什么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呢?从《高路入云端》所辑四十多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善于选取一个独特(“小”)的视角,去反映广阔(“大”)的生活层面:以深入细致(“小”)的描写,反映出重要的(“大”)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这“大”与“小”之间,体现山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文艺写作是与其他写作,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不同的写作方式。文艺要通过个别去表现一般,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反映广阔的生活层面,从一滴水珠看整个世界。刘上洋视野比较开阔,他的散文所观照的生活层面是—个大的世界,但他的散文又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化的作品,而是有细节,有故事,有可读性,让人读之难忘。这主要是他在写作方法上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入手。《高路入云端》辑入了他两部分散文。“水之远”主要是他在国外访问、旅游中体察的世界风云,世事变迁,是—个很大的生活层面。“山之高”,辑入了他在国内一些旅游观感和从政工作中的感情体验,也是一个很大的生活层面。但这些散文之所以能使人读之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和难以忘怀,是因为作者善于把握自己的见闻和体验,从一个较具体的角度入手,把自己的视野伸发开去,让人们从中窥见一个广阔的世界。《寻找柏林墙》写的是在西方世界冷战时期,把东西方之间分隔成两个世界。在世界的大格局中,在德国民族的统一中,都是大事。但作者不是从历史上、政治上去分析这“柏林墙”的兴废的原因和意义,而是作为一个旅游者观察了这个政治疆界的变化,特别是他在看到“柏林墙”拆除之后,在留存的几百米的废墙上,画满了奇形怪状的漫画,把一道森严恐怖的军事高墙在具有幽默感的德国人的笔下竟然变成了一条风趣多彩的艺术长廊。人们对此引发出某种思考。这种“大中取小”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废墟的辉煌》也是一篇好文章。大多数到意大利旅游的人,大概都不是去看今日意人利的现状,而是去看古罗马的废墟,作者正是从一座残破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斗兽场”的废墟中,看见了古罗马的辉煌。《失败的英雄》写的是举世闻名的“滑铁卢”,如果展开写威灵顿将军率领英、普联军击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那是书不尽书的。但作者从—个小的视角即参观今日滑铁卢的一个纪念碑,从一个角度提示了当时战争的历史内涵,从而引出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哲理性思考。写国外游记,美国是最难写的。以其“大”,要写的内容太多,又因其“大”而难以下笔。刘上洋在《初揽美利坚》一文中,却抓住自己所见所闻的几个细节:纽约街道上的“涂鸦”之作,体察出这个“文明世界”的极不和谐。“它好似在一幅富丽堂皇、典雅高洁的原画上,泼上了一滴滴污水,给人们心理投下了一个个阴影。”他也写到去美国华侨家里做客,体验了“他乡遇故知”的暖意。他写在亨誉世界大学城波士顿的观感,在华盛顿,在芝加哥见到的雄伟壮丽和繁荣。这些体验都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而达到的。
“大中取小, 以小见大”,也就是所谓“一以当十”的美学原则。记得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写过一篇《一以当十》的文章,这篇短文,成了美学中的经典。他是从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等)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刘上洋的散文创作也善于运用这种手法,达到“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我这里想特别提到《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他这篇写于五年前的散文,于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人民日报》上重新刊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前,以文艺形式描写当代伟人毛泽东的作品已经汗牛冲栋,但是刘上洋这一篇却很有特色。他从毛泽东在延安一张又矮又小的桌子上,写下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伸发开去,写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一张张小桌子上,指挥了一次次战役,商讨祖国解放事业的大计。作者从小桌子延伸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小桌子,就没有一部部中国革命威武雄壮话剧的上演:没有小桌子,就没有中国革命胜利这部宏伟史诗的诞生。”这正是作家善于运用“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的充分证明。
在四十多篇散文中,《高路入云端》是篇撼人心魄的作品。作者从黄洋界的路,写到井冈山道路,发山这样的感言:“在前进的道路上,像黄洋界这样艰难险峻高入云端的路我们都能翻越,那世界上还有什么样更高更险的路我们不能跨过呢?”从自然界的路,到革命的路的跨越,显示出革命者的勇气与豪迈。这也正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到《九江赋》。这是一篇蕴意深刻、词章华美的当代新赋,也是—篇文词优美的散文。作者曾在历史名城九江主政数年,对九江深厚的历史意蕴、秀美的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文景观,都了若指掌,谙熟于心,所以写起来挥洒自如,行云流水,把美丽九让的飒爽英姿、潮起潮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得到丰美的艺术享受,如饮玉液,如尝琼浆。美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