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阳明“心”路第三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吗?
·000-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和鉴赏八大山人?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书: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命——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传承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之03
名家赏析 更多>> 
--- 刘上洋 ---
·万里长江第一湾
·刘上洋《老表之歌》研讨会发言摘录
·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难以攀登的美
·没有一棵树的城市
--- 彭春兰 ---
·文学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识
·枫叶情
·爸爸的吻
·妈妈的爱
--- 刘 华 ---
·我省著名作家刘华新书《一杯饮尽千年》出版发行
·酒中墨 杯中诗——读刘华先生《一杯饮尽千年》有感
·饮尽千年的孤独
·数点梅花天地心(序)
·去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扫墓吧
--- 朱法元 ---
·纠结的畸情
·南非遐思
·宝岛情思
·啊,马塞马拉
·企鹅归巢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散文网  >  名家访谈
 
彭学军:成长是一生的事
江西散文网    2011-12-19 11:41
彭学军
彭学军

  虽然散文集《纸风铃 紫风铃》曾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彭学军给人的印象,似乎还是以小说为主业。但是,资深的童书编辑魏钢强告诉记者,最近,彭学军积累了一批耐看的散文,“我读了《一篮鲜枣》这篇散文后,立即决定为她出散文集”,魏钢强非常信任这些散文的质量。陆陆续续地,记者也读完了彭学军这些精短、温润而真诚的散文,它们以更加无遮无拦的方式,引领读者走向作家的内心。

  尽量善意地看待人生

  记者:我看这些散文里的你,就想起《你是我的妹》。

  好像你小时候顽皮中又有点内向,很直率,本来觉得不像现在的你,仔细品味,就感觉像了。那么安静,安静得让我觉得怕大家去打扰你,可是读你的作品,又有一种蓬勃的、顽皮的感觉在,甚至有时候这个小孩还挺能折腾的。

  彭学军:我性格中有很矛盾的东西。在这些散文新作中,有一篇《我是不是坏孩子》,是说我在“文革”期间写“反动标语”的事, 一个乖孩子却差点给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记者:我能理解你在写这篇文章时那种头冒冷汗的感觉,似乎现在都还后怕着呢。你的童年赶上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但是你的童年回忆作品却都比较隐晦这种背景,这和很多作家,特别是成人作家是不一样的。

  彭学军:对,也怕孩子不懂,不想让时代背景去困扰他们,干扰阅读。 

  记者:我能感觉到你这种特殊的处理。但是也有一个问题,过于隐晦,会不会反而生出困惑呢?

  彭学军:这确实是个问题,度不好把握,也许我是没有处理好。 

  记者:话又说回来,对于作家来说,这个时代的记忆都是个难题。

  彭学军:如果是写给成人看的就没这个问题了,写给孩子看,就有难度,可又不能回避那个时代。 

  记者:客观地说,我感觉这种政治性的因素对你的生活影响极大,因为你童年的“漂泊”和它有直接关系。回过头去想,你怎么看它对你童年的影响?因为这也直接影响了你的写作。

  彭学军:对,童年没有安全感,不断地搬家,不断地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动荡容易让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羞怯、敏感。刚刚熟悉了一个环境,交到了一个可心的朋友,却又要走了,但一个孩子除了跟着大人走,没有任何选择。

  现在看来,“动荡”于我的写作是有很大益处的,我们远离了城市,游移在小镇和村寨之间,各地迥异的民风、习俗、服饰、食物、民居,有很多都存在于记忆里,再就是对山野的亲近,到现在还能回味起那种特殊的迷人气息。这些到后来都成了写作的土壤。

  记者:你看取人生有一种特别平和而善良的眼光,无论是你的小说,还是现在的散文,都非常明显。这是你对生活、人生、他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吗?

  彭学军: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一次运动会上,一个女生抱了她姐姐的小孩来玩,小孩很可爱,全班女生都围了过来,张开双臂要抱她。小孩有点认生,她怯怯地一个个看过去,最后冲我扑过来。当时,得意之余非常震动。这样一件小事至今还记得,是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非常讨人喜欢、容易融入到人群里的人,有时,甚至会给人一种冷傲的感觉,尽管我内心对他人是友善的——这个小孩以她的童真看到了我的内心?我愿意这样去想。

  心怀友善,又与他人有着淡淡的疏离感,这样是不是很矛盾?

  对人生、对生活,我尽量善意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无论有多少负面的、丑陋的东西,美好始终是包蕴其中的,也许不是太多,但永远不会消失。善意去看待了,才能诗意地理解,也才有寻找快乐、感受幸福的能力。我觉得,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这种能力很重要,它能让你活得平和而又大气。

  记者:这种态度使得你在创作中有什么特殊的追求?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艺术效果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诉求?

  彭学军:说实话,不明确。不过常有读者反馈说,我的文字让人内心宁静,在如意和不如意中,都能体味到生活的美感。读者读到的,也就是我所想表达的吧。这种表达没有刻意,也就更自然一些。

  记者:这些散文都很“柔软”,感觉到你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用心、小心、爱和懊悔,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是你自己的遭遇,还是其他人的遭遇,经过时光的淘洗,现在呈现在你笔下的都是一种善良和美好的情愫。

  彭学军:我喜欢“柔软”这个词。读着柔软的文字会不会有一颗柔软的心呢?内心柔软,意志坚定,这样的品格是我最欣赏的。这种品格令人善良、宽厚、细致、丰富,同时又强大、独立、不媚俗、不妥协。不是说,读了我的文字就能成为这样的人,我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愿望,这种愿望也是指向我自己的。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成长是一生的事,而且我也确实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写作,特别是写散文——因为散文写作更多地牵扯到自己的内心——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教化的过程,尽量让自己宽容、平和、向善。这样,无论叙述什么样的故事,当下的还是过去的,都会淡化丑恶和苦难,凸现美好,即便有不美好,也要预示希望。特别是这些文字是给孩子看的,这让我更多了一份自律。

  记者:读你的作品,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童年经验”,这也是儿童文学中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有些情况下,我们会说童年经验给伟大的作家提供了无尽的表达空间;但具体到每位作家的创作,在他的童年经验表达中,又不得不面临着如何避免重复的难题。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彭学军:如果把我的写作分成童年经验的表达和非童年经验的表达,从数量上来说,后者可能要多一些,特别是短篇小说,大部分是与童年经验无关的。而这两种写作对我来说并不会有特别不同的感觉,顶多,我用语言来区别它们,这种区别也不是刻意的,依据不同的题材,语言自然就不一样了。

  说到重复,阅读的感觉的重复可能会有的,读一个作家的某个时期的作品,一个感觉不断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再就是,我确实认为,不同阶段回望童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甚至会在不断的回望中丰富和美化它,对童年本身进行“再创作”,这种再创作是无意的,是记忆的错觉,但已经是水乳交融了,所以“童年经验”是不会枯竭的。

  记者:当你在不同的时候翻检这些记忆的时候,对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应该是有不同的理解;也在这些往事的回想中不断修正自己吧?

  彭学军:这些散文是陆陆续续写成的,不说回望往事,就是隔上一段时间,重读这些散文,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写的是另一个女孩,跟我没有关系的女孩。我会跳开来看她的成长,打量她细细条条不合群的身影、平凡的眉眼、时而玩劣时而忧郁的神情。我知道她会在哪儿遇到一道沟、一个坎,如果掉下去了,她就不是她了。她还会遇到一些选择,如果选择另一条路,现在会怎么样呢?有时我会这样假想。

  人生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如果身边有一个温和的、睿智的指引者,会让人走得无惊无险一些吧。但我能这样长大,也挺好。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骆寒蕾
来源:中国作家网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