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阳明“心”路第三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吗?
·000-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和鉴赏八大山人?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书: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命——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传承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之03
名家赏析 更多>> 
--- 刘上洋 ---
·万里长江第一湾
·刘上洋《老表之歌》研讨会发言摘录
·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难以攀登的美
·没有一棵树的城市
--- 彭春兰 ---
·文学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识
·枫叶情
·爸爸的吻
·妈妈的爱
--- 刘 华 ---
·我省著名作家刘华新书《一杯饮尽千年》出版发行
·酒中墨 杯中诗——读刘华先生《一杯饮尽千年》有感
·饮尽千年的孤独
·数点梅花天地心(序)
·去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扫墓吧
--- 朱法元 ---
·纠结的畸情
·南非遐思
·宝岛情思
·啊,马塞马拉
·企鹅归巢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散文网  >  文学评论
 
中国电影人应立足本土文化 多些风骨少些花腔
江西散文网    2012-09-06 10:03

  前几日知名编剧陆天明发表长微博,戳破了国产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泡沫——“中国电影急需进行一番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当前中国电影最缺少的是一种‘本土的生活实感’,是与本国民众的‘心象共通’。”引发业内外的热烈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确实过分地将产业等同于电影本身,而几乎遗忘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文化本质。在以票房为评价标准和投资取向的引导下,中国电影出现了诸多怪现象,比如“偷票房”、“网络水军”、“粉丝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倒置。不少影片花费大把力气在电影营销上,从书籍到网络游戏不断延伸产业链,却似乎连个合乎逻辑的故事都讲不完整。电影的产业价值被不断放大,而从根本上关系电影生存的艺术本体却成为了“明日黄花”。艺术向资本低头的影片越来越多,电影人的花腔越来越多,依然保留风骨的电影人和富于本土文化使命感的影片却越来越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已达80亿元,平均每天新增银幕就有9块。十多年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已让中国电影进入了不差钱也不缺观众的时代。“黄金时代”里,为何未能产生更多与之匹配的电影?

  知名发行人安德鲁·摩根在第十五届上海电影节上感慨:中国导演不停地说好莱坞带来的巨大挑战,可是仔细想想,问题到底是来自好莱坞还是来自于中国电影本身?好莱坞根本不值得畏惧,它有很多烂片,遗憾的是,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电影没有很好地积累实力,培养好的导演,制造优秀的明星,在这方面中国电影人有点懒惰。这话虽然刺耳,中国电影人倒也不妨扪心自问:有多少随波逐流,又有多少艺术真心?

  娱乐、商业、全球化,成为电影不断冲破本土文化语境的“离心力”。尽管娱乐时代让思考成为消费的“毒药”,但若文化完全被娱乐取代,仅为满足低级趣味而存在,文化便丧失了对人的震撼与抚慰,也失去了对社会精神的引领。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娱乐没有文化的民族会有怎样的未来。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为娱乐消费品而存在,这不该成为电影放弃文化使命的托辞。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的民族,电影院里不该仅仅剩下“爆米花+可乐”,当代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也决定了国产电影有理由多一些聚焦人性、追问价值和皈依本土文化的影片。况且,这样的电影不仅能赢得本土观众的认同,又不失为在强大好莱坞面前的生存策略。

  技术和商业,一定带来文化精神的枯萎吗?好莱坞所制造的那些文化奇观中,炫目的科技和人性拷问都会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中国电影能多一些情怀,中国电影人能多一些风骨?中国电影业并非先天羸弱,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中国电影业曾排在全国工业排行榜十位以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天,我们仍有理由期待,历史出现一种奇妙的延续。

  前几日知名编剧陆天明发表长微博,戳破了国产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泡沫——“中国电影急需进行一番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当前中国电影最缺少的是一种‘本土的生活实感’,是与本国民众的‘心象共通’。”引发业内外的热烈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确实过分地将产业等同于电影本身,而几乎遗忘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文化本质。在以票房为评价标准和投资取向的引导下,中国电影出现了诸多怪现象,比如“偷票房”、“网络水军”、“粉丝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倒置。不少影片花费大把力气在电影营销上,从书籍到网络游戏不断延伸产业链,却似乎连个合乎逻辑的故事都讲不完整。电影的产业价值被不断放大,而从根本上关系电影生存的艺术本体却成为了“明日黄花”。艺术向资本低头的影片越来越多,电影人的花腔越来越多,依然保留风骨的电影人和富于本土文化使命感的影片却越来越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已达80亿元,平均每天新增银幕就有9块。十多年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已让中国电影进入了不差钱也不缺观众的时代。“黄金时代”里,为何未能产生更多与之匹配的电影?

  知名发行人安德鲁·摩根在第十五届上海电影节上感慨:中国导演不停地说好莱坞带来的巨大挑战,可是仔细想想,问题到底是来自好莱坞还是来自于中国电影本身?好莱坞根本不值得畏惧,它有很多烂片,遗憾的是,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电影没有很好地积累实力,培养好的导演,制造优秀的明星,在这方面中国电影人有点懒惰。这话虽然刺耳,中国电影人倒也不妨扪心自问:有多少随波逐流,又有多少艺术真心?

  娱乐、商业、全球化,成为电影不断冲破本土文化语境的“离心力”。尽管娱乐时代让思考成为消费的“毒药”,但若文化完全被娱乐取代,仅为满足低级趣味而存在,文化便丧失了对人的震撼与抚慰,也失去了对社会精神的引领。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娱乐没有文化的民族会有怎样的未来。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为娱乐消费品而存在,这不该成为电影放弃文化使命的托辞。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的民族,电影院里不该仅仅剩下“爆米花+可乐”,当代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也决定了国产电影有理由多一些聚焦人性、追问价值和皈依本土文化的影片。况且,这样的电影不仅能赢得本土观众的认同,又不失为在强大好莱坞面前的生存策略。

  技术和商业,一定带来文化精神的枯萎吗?好莱坞所制造的那些文化奇观中,炫目的科技和人性拷问都会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中国电影能多一些情怀,中国电影人能多一些风骨?中国电影业并非先天羸弱,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中国电影业曾排在全国工业排行榜十位以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天,我们仍有理由期待,历史出现一种奇妙的延续。

  (杉木)

编辑:骆寒蕾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
>>电影编剧二次获酬为何难?作坊化是行业顽疾
>>导演协会:影视剧作者是导演应写进著作权法
>>学者质疑电影《白鹿原》英译名有误 称直译不妥
>>向共和国第一军嫂致敬 电影《发姑》今日杀青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