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凡云
我的故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儿时有种叫英雄模范的东西渗透在我们的灵魂里。儿时的故乡我总能听见微风捎来庄稼与叶片发出的声响,闻过泥土与麦香混合在一起弥散开的乡村时的气息……而乡村吹哨人则以另一种方式为土地呐喊,为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呐喊,是一种精神,注入我们的骨胳和血液。我爱故乡的锦江,我爱江边故乡村落的小桥、石墩。从某种意义上讲,油菜、芥菜等都是我山好水美的心灵故乡,而在精神本质上讲,吹哨人更会令我忆起儿时的故乡,在我心灵上,在游子的乡愁中,吹哨人挥之不去。吹哨人是一条路,吹哨人是拉着轭的牛,执着推进,拯救与坚守,其热情激昂的调子感染远方。
新中国成立初,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电波,中国的行政体制实行省、市(地区)、县、社、队管理模式,我的老家当时是江西省宜春地区新建县义渡人民公社潢坊大队第一生产队,村庄居住700-800余人,分为三个生产队。
我为祖国高兴,我要为祖国“吹哨”!这是我儿时常听到我们生产队老队长吴永晋常说的一句话,他1920年5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旧社会让他受够了苦难,是新中国让他庆幸活得更幸福,他要为国家作一些贡献。
吴永晋和魏江香(现年90岁)结为伉俪,一生没有什么嗜好,那个时候抽经济牌香烟,每包8分钱,喝着自家制的米酒,在生产队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在家里什么活都会干,会炒美味佳肴,遇生产队村民家里有个红白喜事,免费下厨,充当起厨师,遇生产队老人去世,他不怕累和脏,给老人擦身,穿寿衣,不收分文,让逝者有尊严,入土为安。
按辈分,我称吴永晋爷爷。魏江香奶奶向我讲起吴永晋的往事,她滔滔不绝。她嫁给爷爷,几十年夫妻,都是爷爷让着她,没有吵架、打架,骂过她,他是一个好队长,好丈夫、好父亲,对儿女非常疼爱,是个大好人。吴永晋1.78米的个头,身材魁梧,四方大脸,双眼炯炯有神,仅读了一年私塾,文化程度虽不高,但非常聪明,扶犁打耙是一把好手,人称“老黄牛”。人家挑担100-120斤,他能挑150-170多斤,五、六十年代,完全靠手担肩挑干农活。第一生产队200余人,300-400余亩田地,为了解决村民过上好日子,他绞尽脑汁,积极组织村民开荒种地,改造洼地,在他的带领下,苦干、实干加巧干,扩大土地面积200余亩。那个年代,我的家乡洪涝灾害频繁,一遇决堤颗粒无收。为了大灾之年让村民还有口饭吃,不挨饿受冻,自从他当上队长那一天开始,天蒙蒙亮就到各家门口吹哨或叫村民起床下地干活,他自己提前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在地里干起来,这种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精神鼓励了村民干活的积极性。为了让早晚稻有个好收成,他打破常规,采取农机肥和有机肥相结合,派人到高安,南昌等地买来数千斤,甚至几万斤,磷肥、碳酸胺化肥,石灰改良土壤结构。由过去每亩200-300斤至600-700余斤,比其他生产队粮食产量提高了50%,共计产粮近50余万斤,除交公粮、余粮、分口粮外,还有一些资金积累。他从不参加生产队粮食等其它农作物的分配、会计、出纳按生产队规定严把关。当年第一生产队被新建县评为“全县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本人又多次被新建县、义渡人民公社、潢坊大队评为“劳动积极分子”称号并通报表彰,是方圆几十公里远近闻名的实干家和老黄牛。
吴永晋带领生产队的村民,每年冬修水利,挑着被褥,拿着铁锹、土箕和扁担,从松湖街口至三埂,近20余公里修堤,参加向阳堤,铁壁堤万人大会战,派出优秀青年参加南昌万岁馆的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保质、保量、高标准的实成了各项任务,受到了义渡人民公社领导的高度赞誉,第一生产队就是不一样。而关于他柔情的一面,我都能轻易地撷取一杂花絮。杨治平、熊保凤夫妻1968年带着一家5口人,从松湖供销社下放到潢坊村第一生产队落户,他们一家人同村民一起生产劳动,过着老百姓的平民生活。吴永晋队长看到吴凡凤早年丧父,靠母亲带着四个儿女相依为命,过着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那里的极苦生活,对这样的贫困家庭,要想找个对象,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那是天方夜潭的美事。吴永晋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找扬治平、熊保凤他们俩夫妻做工作,说吴凡凤人长得清眉内秀,老实肯干,在他的介绍下,吴凡凤和杨金仔终成眷属,他们现在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生活。
有时,我回故乡,碰见堂兄吴凡凤说起他们这段婚姻,他兴奋地对我说,“要感谢老队长吴永晋,是他的大恩人”。这次回故乡,我走访了几位第一生产队老人,得知有5户人家得益于他的关心、关爱,度过了那段难于忘怀的岁月。吴世桃、吴永爱、吴世长、吴凡凤和我家,吴世桃四兄弟和母亲生活。他的四弟吴世松从军,只有老大、老三、老四娶亲成家。老二单身,过着清贫的生活。我家兄弟多,靠父亲20余块钱月工资及母亲200余工分,养活11人。我记得年底分红领取口粮等东西时,吴永晋动员强劳力先借工分钱,让我家人先过上年,把粮食挑回家,年后,靠奶奶、母亲、种田、养猪、种菜和父亲的工资慢慢的还给人家,欠债最高900余元,现如今相当于90余万元。后来,我们兄弟长大了,参加了队里生产劳动,从3工分开始挣钱,有的当上了工人,有的从军,有的学手艺,将这些欠款终于还清。吴永晋、魏江香俩夫妻共生育了二男三女,1990年从老居迁到新居,按照乡村规划盖起了三层楼房,他们的后代出了2个大学生,四个中专生,3个从军。吴永晋共计81人的大家庭,都在外工作和闯荡,做起了生意,添了新房,有的还买了小车。他们的后代对我谈起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老爷爷的往事一脸微笑,感到无比的骄傲。
每当回故乡时,脑海里就会想起儿时,在吴永晋老队长吹哨声醒来,参加生产队劳动时的情景,他的实干、无私、善良、爱心、时时刻刻唤醒着我。在他的影响下,从军和地方工作,争第一的思想从未放弃过,退休后仍然想着做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奉献社会。
吴永晋老队长,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个燃灯者。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是吴永晋他们把实干、奉献,用一颗仁爱之心播洒,他们在哪里,吹哨人的歌就唱到了哪里。锦水悠悠,也流淌着时代的精魂,让我永远怀念那些最美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