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阳明“心”路第三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吗?
·000-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和鉴赏八大山人?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书: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命——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传承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之03
名家赏析 更多>> 
--- 刘上洋 ---
·万里长江第一湾
·刘上洋《老表之歌》研讨会发言摘录
·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难以攀登的美
·没有一棵树的城市
--- 彭春兰 ---
·文学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识
·枫叶情
·爸爸的吻
·妈妈的爱
--- 刘 华 ---
·我省著名作家刘华新书《一杯饮尽千年》出版发行
·酒中墨 杯中诗——读刘华先生《一杯饮尽千年》有感
·饮尽千年的孤独
·数点梅花天地心(序)
·去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扫墓吧
--- 朱法元 ---
·纠结的畸情
·南非遐思
·宝岛情思
·啊,马塞马拉
·企鹅归巢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散文网  >  精品推荐
 
程晖:岭上一片秋色
江西散文网    2021-03-08 17:38

  文/程晖

  时令已近大雪,北方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早已晒出了各种美丽冻人的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好像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汽车驶离大广高速进入修水县乡村公路的时候,刚刚下过一场小雨,雨过天晴,一片轻雾弥漫于山间,气温湿润清新,略有凉意,打开车窗,不时飘进一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这是南方的初冬,空旷浩荡,寂静润朗,草色氤氲。绵延数百公里、横贯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宛如盛装淡妆的少妇,体态轻盈优雅。漫山遍野尽是红、黄、金、绿色组成的绚烂景致,芬芳四溢的是桂花,火红耀眼的是枫林,金黄挺拔的是银杏,清翠滴绿的是茶园。山间小路在斑斓的色彩中蜿蜒,两旁青苔黄叶,枯荣相间,高低相依,错落有致。不知名的野花娇艳怒放,百态千姿。林间的小鸟欢乐鸣唱,节奏明快。不远处的山坡上,一阵轻风乍起,红叶如展翅欲飞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焰游离在空中,在尽情地向人们宣泄着美妙的秋色!

  幕阜行观南北地,峰尖坐看东西州。幕阜山脉的主峰黄龙山,海拔一千五百多米,山川深重,钟秀奇多,一派原生态的原始风光,被誉为“江南香格里拉”。黄龙之上,可见万里长江的白帆点点,鄱阳洞庭的波光粼粼,有“一山观两湖,一水流三江”之说。禅宗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发源于黄龙寺。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达人贤士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章石刻。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行驶不到1小时,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黄龙山下的黄泥岭。

  大广高速贯通前,黄泥岭村是远近闻名的“穷窝”。当年从南昌坐车到这里,中途要转2次车,7个多小时才能到村里。当地民谣:南瓜干,红薯粉,结亲莫结黄泥岭。2009年我曾在黄泥岭村挂点扶贫一年,当时村里176户人家,有超过三分之一还是泥巴墙。大广高速的贯通,为黄泥岭打开了一扇发现外面世界的窗口;旅游公路的拉通,则为黄泥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春花、夏学、秋实、冬养”的四季旅游链条,一年四季登山游览的、探幽访古的、论证考察的、朝觐参拜的川流不息,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巨大的游客流量也为附近村庄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能量。黄泥岭村不到10年时间,在全县首批脱贫摘帽,全村58个建挡立卡户、208名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标准。

  站在村口,面前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房子,干净宽阔的穿村柏油路,家家户户前后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路的一侧,粉红的醉蝶花,一簇连着一簇绽放;另一侧,毛茸嫩黄的黄花槐,一树挨着一树盛开。这些让我突然间有些恍惚,怎么也无法和10年前的黄泥岭联系在一起。极目远眺,寥廓的天空下,几行雁影,在远方逶迤。没有了庄稼的衬托,村前那片依山顺势的茶园更加醒目,波涛起伏,一望无垠,娇翠欲滴。不远处几户农舍掩映在竹林中,有袅袅炊烟缓缓升起。庭院里,窗沿下,晒满了茄子干、红薯干、辣椒酱、南瓜酱以及各种腊肉、香肠……,美丽的大自然赐给了勤勉的人们丰硕果实,让美丽迷人的秋色更加生动饱满。

  高速公路挂线两旁,尽是改造后的农家小院,有的是青藤簇拥、翠竹环绕的漂亮民宿,有的则成了烟火气十足的农家乐。走进“老家味道”餐馆,老板罗传虎刚刚送走了一拨游客,他一边忙着收拾桌椅,一边和我们聊着。罗传虎父母早故,30岁还是孤身一人,在外打工5年也没挣到几个钱。三年前,村里通过专项扶贫贷款帮他贷到10万元,开起了这家农家乐。传虎的柴火灶、农家菜很有特色,有时一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四季有客源。他自创的“四灶连烧”,就是把四口大柴火灶连在一起,在顾客的参与下,按照顾客要求炒蒸煮闷一条龙完成一桌纯正的农家饭,一时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从“老家味道”出来,碰上正匆匆从餐馆门口走过的村支书徐贵根,老徐一眼就认出我了。我问老徐,村里都摘帽两年了,怎么还这么忙。老徐边走边和我聊着:现在上面要求“四不摘”,防返贫的压力还是很大,村里的工作量也很大。9月底,村里引进一家国有企业种植中草药,村里15户脱贫基础不是很牢固的全部入股,并分片负责药材种植基地看护,每月可拿1800元工资。村里集体经济这几年活了,正考虑给所有脱贫标准不是很高的脱贫户买一份商业性防贫保险,防止因灾或因病重新返贫。这件事做完,可以为返贫上一道锁。老徐又如数家珍似说着一家一家脱贫户的情况,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了村西口。

  一长排十几个长方形的鱼塘,在已经收割的田野中,显得十分壮阔。两边长满枯草的塘坝上,一个身材瘦长的男人,正在往鱼塘抛青草,我认出这是住在村后的老罗。老罗是村里建挡立卡户,前几年在村里帮助下承包了5亩鱼塘,一年后脱贫。后来扩大了养殖规模,不料去年夏天一场多年末遇的特大暴雨,水塘被冲垮,塘里的鱼儿连同他当时正在守堤的17岁儿子一同冲走,人财两空,老罗病在床上三个多月。幸好村里为他买了贫困特种保险,利用保险公司赔付的资金,村里帮他修复并加固了鱼塘,今年春天又多方筹集二万元资金帮他购买鱼苗,如今大的鱼已经有三四斤。

  午后的暖阳照在波光鳞鳞的水面上,一只水鸟,斜插着从水面飞快地掠过,留下一道美丽的弧形。在老罗刚刚抛洒的青草旁,鱼儿在雀跃嬉戏。因为很少用饲料,老罗的草鱼格外鲜美。老罗告诉我,吃这种青草的草鱼没有泥腥味。目前有不少客户慕名到这里预订,已经收了5000多元预订金,今年卖鱼收入估计应该有6万元。老罗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现出腼腆的微笑。

  徐支书告诉我,前段时间有件事让他茶饭不香,就是村里黄龙山茶厂的事,村里有40多户靠这个茶厂脱贫。黄龙山茶厂在省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建厂不到三年,就闯出了一条路子,去年纯利润近400万元。今年因为市场低迷、流通不畅等因素,茶叶销售受到一定影响。这几天县里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发改委的领导都来过茶厂,商量扶持厂里茶青收购、茶叶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打通茶业产业链。说到这里,老徐提出正好要去茶厂,让我一同去看看。

  摊青、杀青、揉捻、烘焙……黄龙山茶厂里机器轰鸣,人员穿梭,十分热闹。老徐告诉我们:现在是在做秋茶。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这秋白露说的就是秋茶。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茶树经过春夏两季生长、采摘,新梢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色较黄,芽叶较瘦小,叶张较薄,但滋味平和,水薄甘甜,还是很有市场。秋茶制作与春茶略有不同,在杀青工序中应多抛少闷嫩杀,出叶后要尽快抖散摊凉,运送保管过程时要注意防止鲜叶水分散发过快和脱水过多。

  为打通销售渠道,县里正在采取措施,省里的茶博会、展销会及各种大型茶事活动都摆上了黄龙山茶叶,中通、韵达等网销快递网店已经入驻黄泥岭,上海、杭州、广州的乡友刚刚拉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黄龙山茶群”……

  转眼已是黄昏,周围群峦叠翠,薄雾空濛。我们踩着山间小路的落叶,深吸着山涧清润的空气,轻缓着脚步离开黄泥岭,不想惊扰暮色下这深秋的静美。黄龙山的秋景渐渐模糊,但黄泥岭的秋色在我脑海中却越发清晰。我想,应该是洋溢在脱贫后黄泥岭人脸上的笑容,丰富了这大山深处的景致和气韵,让人无法忘怀。(原载于202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作者简介:程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各类作品60余万字。作品入选江西高等院校教材《新语文》、内蒙古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材等多个选本。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赶散》《那二爷的战争》《雾街》《南国陌路》;散文集《渐行渐远之梦》;诗集《那片湛蓝的天空》;纪实文集《失重的犁头》等。

编辑:汪潘倩颖
来源:大江网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