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平先生身兼公务员与诗人两重身份。关于黄志平先生的诗,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公务员而又身兼诗人的特质,因此,纵观《逸韵留香》这本诗词集。诗,以绝句为主;词,以小令为主。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黄志平先生的这些诗词都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中吟咏出来的,他以这种短、平、快的形式,活泼地、及时地反映生活,在这里我仅简略地说一下他的三个特点。
一、绝句的手法娴熟自如
黄志平先生的这本书,时间跨度不大,很为集中,从2018年至今。在四个年头以内,他写了许多七言绝句,对绝句的表现手法娴熟自如。一般人谈起写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都会说“起承转合”,这是写绝句的一般方法,这恰好合乎绝句的四句。举几个例子,如王昌龄、王之焕、李白等他们在唐代都被称为“绝句圣手”。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首先他起的是“秦明月汉时关”,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起承做的非常的好。因为七绝就是四句,想要表达什么,所以马上就转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像李广一样的将军守卫祖国的边关,使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国家像“金汤”那样牢固。然后再对比一下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每一句都按照起承转合的手法去写。特别是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把一个边塞的将士们为守卫祖国边疆的辛苦、保卫祖国的豪迈气概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就是起承转合的妙处。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起承转合便恰合这四句。黄志平先生深谙此法,如书中第120页:
惊蛰蒋巷农庄即景
惊雷蛰启唤桃红,绿柳黄莺御暖风。
蝶舞蜂飞常不歇,一池春梦伴田翁。
“惊雷蛰启唤桃红”中的这个“唤”字非常重要,以惊雷唤起,就好像一个人把春天唤起来了。然后“绿柳黄莺御暖风”里的“御”字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拟人的手法,把景色写活了。然后一转,蜂蝶成群结队,最后一句以“一池春梦”去合,合到“开拓出农村农民为圆中国梦而劳作的豪迈气概”。如果是单纯的用起承转合没有合到新意境的话,那这首诗就是泛泛而谈了,所以他的这个结不但是关合全篇,还要开拓新的意境,这就是七句的三昧。
另一方面,绝句的起承转合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它也有它的灵活性。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仔细读一下,起承很明白,转合就浑成于后两句之中。
例如,黄志平先生34页《参加滕王阁寻春诗会颁奖典礼有感》
诗友寻春汇聚昌,聆听泰斗传精良。
观楼览馆飞思绪,落笔生花吐妙章。
由寻春齐聚南昌起,聆听老师的讲课承,而第三句第四句的观楼览馆,落笔生花为转合就互相涵盖了。
二、视角独特、目光犀利、观点鲜明
64页《惊叹怒江峡谷》
怒江峡谷势崩天,峭壁凶危上古传。
两岸不毛红泪洒,问君济世待何年?
起句便先声夺人,气势雄浑,他的眼光异于常人,不仅看到峡谷的雄奇险绝,而且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观点:用拟人化的诘问句,你什么时候能够为世人造福呢!把诗提升到一个思想的新高度。再举一例《江城子·决胜脱贫攻坚》词的原文不在这里读。首句将脱贫攻坚决胜的丰硕成果向百年建党献礼,形象生动、活泼,“海角天涯无处不通津”为全词之精彩,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用诗的语言具体化,既有独到的眼光,又有鲜明的观点。
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兄弟情深,如:24页《贺志远兄六十大寿》;
夫妻情深,恋爱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每年都会献一首生日情诗;
热爱生活,深情表现生活。如:218页《早春》
二月春来柳发枝,陈根泛绿雨先知。
忽然一夜东风至,正是冰开弄暖时。
把春天来得早及其所带来的喜悦从诗行中生动表现出来。
220页《冬日偶得》
雨过云开竹色新,霜侵雪染稻香淳。
苦寒江月梅疏影,不觉枝头已报春。
诗人观察入微,雨过云开,竹色更显苍翠。梅花在月中雪里,更显瘦硬高节。当然这首诗有点小瑕疵,既然是冬日,稻香淳有点不合时令,如果改为“更樟淳”就更好了。不仅看到了梅花,又感受到了冬天里樟树的樟子发出的清香,这样就比较符合道理了。
这随手摘出来的绝句小令,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惟有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在寻常的事物中体察入微,写出来的诗词因小见大、别开新境。
黄志平先生正在诗词的道路上勤奋耕耘、不断进步,将来必然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用他的两句诗:“苦寒江月梅疏影,不觉枝头已报春”来结束我的发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