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阳明“心”路第三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吗?
·000-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和鉴赏八大山人?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书: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命——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传承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之03
名家赏析 更多>> 
--- 刘上洋 ---
·万里长江第一湾
·刘上洋《老表之歌》研讨会发言摘录
·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难以攀登的美
·没有一棵树的城市
--- 彭春兰 ---
·文学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识
·枫叶情
·爸爸的吻
·妈妈的爱
--- 刘 华 ---
·我省著名作家刘华新书《一杯饮尽千年》出版发行
·酒中墨 杯中诗——读刘华先生《一杯饮尽千年》有感
·饮尽千年的孤独
·数点梅花天地心(序)
·去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扫墓吧
--- 朱法元 ---
·纠结的畸情
·南非遐思
·宝岛情思
·啊,马塞马拉
·企鹅归巢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散文网  >  精品推荐
 
黄志平诗词曲略评
江西散文网    2022-03-28 11:32

  黄志平作诗,起步不算早,从2018年开始,但由于相当的文学根基,上手很快。起初从七绝入手,写小景,然后向七律、词曲方面拓展。第一首七律写于2018年的《吟仙女湖》,第二首诗写于2019年,写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异地大景,壮其胸襟,宜有大的篇幅以容纳之。190页《己亥中秋夜宿庐山》一诗起结俱妙:“听得狂风呼雨倦,垂云携我尽情飞。”首联突兀而来,如高风振木。“倦”说明听了一夜的风雨声。然后用了拟人手法,垂云携我飞,是在梦中飞。接着是梦游白天所游境。选择了四个景点。芦林湖,三叠泉,五老峰,仙人洞。在那里的所见所历。为何说是梦游?须注意诗题,“夜宿”。再看末联:“含鄱亭下烟波起,旭日敲窗唤梦归。”夜宿醒来,旭日惊醒了他,却故意用拟人手法,敲窗唤梦。唤醒了梦游之境。诗有写境,有造境。首尾绾合照应。此首诗有妙境,运用艺术手法,得心应手。

  人与物的互动,人与物为知己,这是诗的最好一种艺术手法。黄志平此前的《西溪湿地公园》一首也是这种手法。:“曲径寻梅邀翠竹,洪园唱口唤斑鸠。”“柿子飘红芦雪伴。”注意邀、唤,伴字。

  历来有成就的诗人,均擅长采用拟人手法以展开联想,求索山水之哲理,将山水拟人化。王安石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辛弃疾“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将青山比拟为有情性者。另一首《沁园春》则将信州灵山的“爽气朝来三数峰”想像为衣冠磊落的谢家子弟、相如庭户中的雍容车骑。近代大诗人陈三立诗云:“还怜黄叶扶人去,尚有青山为我横”(《同杨裕芬、范锺登高观亭晚望,因二子将别归有作》);“晴鸠呼影雁横翎,已有群山为我青”(《二月三日顾石公招饮龙蟠里》)。山为我而横而青。又如:“霄汉酒杯星自落,楼台石壁月初邀”(《北固山阁夜时日本结城冢、中村兼善及李亦元、陶榘林、俞恪士同游》)。山水在诗人笔下,俨然化为活跃的生命之物。山与诗人如友人,山灵水魄为知己。

  朱庭珍《筱园诗话》说:“夫文贵有内心,诗家亦然,而于山水诗尤要。盖有内心,则不惟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天籁而毕传其妙,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和矣。”即是说,天籁尽在人籁,是一种精神状态。天地之心,生意盎然,精神焕发,人与山水性情相通,这是由生生之德的虚灵诚明心体开出的天人合一之境。我们每一人写自然山水都要追求这种方法。

  七律还有一些写得不错的,如《庚子年军民战洪图》,运用了夸张,借古喻今等手法。

  集中看到的第一首词是《念奴娇·国庆七十周年阅兵观感》。用《卜算子》词牌作了二首咏物词,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卜算子》写得更活,更空灵。

  卜算子·游园赏紫叶李

  芽嫩沐春风,花放千枝树。园有芳林展妙姿。俏把人留住。玉瓣若梅花,却见桃枝舞。借问缘何赏识君,笑指花之语。

  如珠玉转盘之婉转,又有意料不到之妙。妙姿其俏,把我留住。玉瓣看似梅花,笔锋一转,却似桃枝在舞。借以写出紫叶李这一植物的特征。然后用借问又一转。缘何赏识君,回答说,笑指花之语。写得俏皮,意料不到,是花声仿佛在说话。

  这种用设问的手法,也是诗之修辞手法。提起话头,比如:杜牧的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杜甫的蓝田诗:“明年此会知谁健?”就使得诗不板滞。

  黄志平在他集中第一首五律《庚子年元宵节》:“何时能转势,几日可休兵。”连用两句问句。

  还有《水调歌头·中秋兆梦》这是中调,也写得相当不错。写洪灾后的心境,经郁闷后的畅快。参差错落。要提醒各位的是,这首词全步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作者未标明。

  集中看到的第一首散曲是2020年的《正宫·醉太平》,也许是因为散曲专业委员会的邀请活动多了,逼得他开始动笔。但我感觉,他是用词的手法写散曲,还不是散曲的当行本色。散曲特征在俗语中见谐趣,这方面有待揣摩。

  再是没有看见有古风歌行体,希望在这方面也有所努力,多多创作。

  言之不当处,欢迎批评,谢谢大家。

编辑:欧阳百惠
来源:大江网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