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嘉强
南昌,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同样是在这片先烈热血抛洒浇灌的红土地上,南昌大学从鲜血战火中诞生,在革命中蜕变,承接先烈意志,漫漫百年,魏巍矗立。
1921年,由于军阀混战,伤员频增,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奠定了江西医学院的成立基础,亦是新南昌大学的最早渊源。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全校师生喜迎解放军进驻国立中正大学(以下简称正大)。6月9日,南昌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李凡夫带领军管小组接管了国立中正大学。6月16日,军管会改派农康为军代表,带领石田、阎善福、沈永福进驻正大,他们很快就召集学生会、应变会、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商讨学校接管工作。
1949年6月23日,正大接管委员会成立,委员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代表各1人,职员、工警代表各1人,学生代表2人组成,农康为主任。主要任务为接收并改造正大,稳定学校秩序。全部接管工作进行了七天,自此开启了将由反动统治下的前中正大学改造为人民的大学的伟大工作。
而大学名称的更迭,就是这一改造的最直观见证。众所周知,国立中正大学名字的由来,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可谓非改不可。
1949年6月底,全校师生提出了不少校名,如“八一”“南昌”“人民”“江西”“庐山”“红旗”“新华”“洪都”“赣江”等。最终,在广泛征求意见和酝酿中,四个方案脱颖而出,进入最后讨论阶段。
第一方案为“八一大学”,偏向于政治意义,以纪念南昌八一起义的重大历史时刻。第二方案为“江西大学”,作为江西唯一且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以省冠名,名正言顺。第三方案取自中正大学旧址,称为“庐山大学”第四方案取中正大学现址,称“南昌大学”。
针对以上四个方案,军代表召集了部分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会上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最后,农康听取大家意见后郑重表态,其建议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赞同而获得通过,最终敲定了“国立南昌大学”之名,并获上级批准。
他在会议中表示,针对第一个方案,八一大学和已有的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有重名之嫌,容易混淆。而第二个方案,中正大学是以前是国立的,今后也应该是国立的,生源并不限于江西,而是面向全国招生,因此称江西大学不合适。庐山虽然是中正大学曾经敲定的永久地址,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意义不大,上级已确定大学迁往省城,那么第三个方案“庐山大学”显然名不副实。第四个方案不够完整,最终主张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一者校址在南昌,昔日的“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今日之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地,更是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所以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应该是最佳方案。
1949年7月24日,南昌市军管会发出通令:“根据中正大学及中正医学院大多数教职员、同学、工友提议,并经上级批准,中正大学改为南昌大学,中正医学院改为南昌医学院。”
1949年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正式奉命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历经百年风霜,南昌大学已经是江西省名副其实的响亮招牌,正如他的校歌中所写的那样“在赣水之滨西山麓,蓬勃朝气迎晨曦,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
如今的南昌大学承接先烈之遗愿,响应国家之号召,继续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2018年5月,南昌大学被列为美国制裁的实体“黑名单”,进一步体现了南昌大学在为国家中所作的巨大贡献。2021年2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现今,是2023年9月初,全国各地学子已陆续收到南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离开各自的家乡,来到南昌大学继续求学。在前湖南院的新世纪广场、在医学部的各个宿舍楼门口、在前湖本部的天健园区、在横穿校区的主干道和修贤区,在东湖和青山湖。学长学姐们已经搭起了“千里迎新长棚”,为这场一年一度的迎新盛会做足准备,期待后继者的到来。
校史漫漫百年、新生济济千人,相信他们会秉承“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承旧迎新,继续发扬“南昌起义”的伟大革命精神,成为一名“南大”精神的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