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与发展历程中,非言语传播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日常交往。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传受双方理解彼此意图,传递言语难以完全承载的情感、态度与文化内涵的主要渠道。西方的非言语传播研究理论丰富,在传播学的学术殿堂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王亿本教授继2016年出版专著《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后,时隔八年再次推出专著《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不仅系统性地梳理了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思想脉络,还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以及学术研究的现实语境,为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追根溯源,梳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在王亿本教授的《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一书中,我们得以一窥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从早期散落在哲学思辨中的点滴认知,如古希腊先哲们在探讨演讲艺术时对肢体、声调等非言语元素的初步关注,到后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为其注入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非言语传播的研究日益丰富,其学术探索汇聚了众多学科的智慧。本书对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思想渊源的细致梳理,既展现了它在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多样面貌,也为后续章节中更为深入的理论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碰撞,领略学界代表的智慧火花。本书不仅全面梳理了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思想渊源,还通过深入分析查尔斯·达尔文、爱德华·霍尔、雷·伯德惠斯泰尔、保罗·艾克曼、罗纳德·E·雷吉奥五位学界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肇始、奠基、深化、承启、转向作为关键节点厘清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演进。从达尔文进化论视角的表情研究,到霍尔等跨文化传播视角的空间符号研究,再到伯德惠斯泰尔的体态语研究······王亿本教授通过分析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为读者呈现了非言语传播领域中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与相互启发。这些理论的碰撞不仅推动了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学术视野带来了新的启示。
批判创新,剖析西方不足及本土借鉴。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基础上,王亿本教授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介绍和总结,而是对西方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为中国本土非言语传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认为,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化研究。推动中国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有效路径应是:借鉴西方研究理论,并探索中国本土非言语传播思想,理性地审视当下中国的非言语传播实践,最终构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非言语传播理论,以推动非言语传播实践的科学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这部深入浅出、富有洞见的学术著作,通过厘清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和思想体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窗口,更对中国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4级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