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十月十六日,我们一行6人有缘走进漫江,观看万亩茶园,漫步千年古镇,品鉴年份宁红,顿足红茶博物馆,感悟宁红茶变迁与传承,留下记忆照片。
远望漫江山。
贵气漫江红。漫江,位于江西省修水县,是宁红茶的发源地。宁红茶,全称“宁州工夫红茶”,因修水古称宁州而得名。宁红茶贵气有三,一是价甲天下,当时一斤茶二两白银;二是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级大奖,奖项高于茅台2个等级;三是茶叶口碑好,1919年,宁红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据《修水茶志》记载,修水植茶历史可追溯至1400年前,曾是皇家御茶与贡茶的重要产地。宁红茶的起源还伴随着一个传奇故事:北宋末年,一农夫因战乱匆忙将未加工的茶叶堆放家中,数日后发现茶叶变色,晒干后泡制,汤色红亮,香气独特,由此逐渐流传开来,并经过世代茶农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形成了如今宁红茶的独特风味与加工工艺。至光绪年间,宁红工夫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大放异彩,年出口量高达30万箱,是当时沙皇皇室贡品。
宁红金毫和龙须各领风骚。80年代初在创品牌时,金毫对标茅台酒、中华烟,小叶、条索紧致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红亮。制作一斤鲜茶需要头芽8千个,4、5斤鲜茶才能制作1斤成茶,仿茅台酒、中华烟的外形包装,制作“国茶宁红”。龙须作为宁红茶的另一种工艺,则比金豪更低一个档次,分3克、6克包装,同样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口感吸引着茶友。
山河蜿蜒美不胜收。
六人两派非遗传承不能忘却。在宁红茶的发展历程中,罗坤化(五品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郭敏生(例授大学生、陛授州司马)、莫雪珉(人称“茶老阔”,创办“怡和福”茶行)三位实践派茶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改进制茶技艺、拓展市场,使得宁红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特别是罗坤化所创的厚生隆茶庄之白字号宁红茶,更是以高价售予俄商,并因赠予俄太子而获“茶盖中华,价甲天下”之美誉。与此同时,吴觉农(首任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冯绍裘(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茶学家之一,尊称“机制茶之父”)、方瀚周(茶叶专家,中国茶叶质量标准奠基人)三位理论派专家则通过科学研究,为宁红茶的品质提升和工艺改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努力使得宁红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历久弥新。
站立茶山之顶心旷神怡。漫江茶园位于海拔400多米的乳头山,这里云雾缭绕,气候湿润,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走进万亩茶园,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茶树,一垄一垄地整齐排列,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宁红茶大致分为三个品种,宁州群体种是中叶类母本、成活率高、但是生长周期长;大叶龙宁州2号为大叶类是变异株、产量低;小叶则为嫁接株。微风拂过,茶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感受茶农的辛勤劳动,更可以品尝到刚刚采摘制作的新茶,那份清香与甘甜,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矗立茶山之巅,心旷神怡。
年份不同味道确实不一样。品赏三款年份不同的红茶,各具特色。1997年的宁红茶,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味道苦涩而颜色深沉,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沧桑历程。2024年的新茶,则散发着清新的苹果香,色泽浅透,如同初升的太阳般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经过28天发酵的黑茶,则出现了菌花,味道细腻滑润,颜色中深,展现了茶叶在时间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
“揽胜寻遗情无限,登高问道兴更浓”。走进漫江,穿越时空,对话茶的历史与文化,感受魅力无限,品味不同年份、不同工艺红茶的独特风味,领略茶农艰辛与智慧,深知内涵和沉淀尤为重要,这是一次难忘的心路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