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吗?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名家赏析 更多>> 
--- 刘上洋 ---
--- 彭春兰 ---
--- 刘 华 ---
--- 朱法元 ---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散文网  >  精品推荐
 
绿醉空山
江西散文网    2025-05-14 10:03

  何建洋

  从N城驱车西行约40公里,我们便来到一个十分清幽的地方——靖安马尾山。这次春游,其实是漫无目的的,只是最近城居太久,便有一种走入大自然的冲动。几个朋友一合计,说就找个安静的地方走走吧,这不,一早出城,很快就来到了这里。

  马尾山,即使是1:5000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一个圆点,这座山似乎也不见经传,约略推测,大概只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来过这里一次。传说宋朝某年曾巩有一次他夜宿洪州滕王阁下的客船上,睡梦中的一位白发银须的水神对他说:“ '时来风送滕王阁',我送的是王勃,现在我要刮阵风,把你送到清幽的风景如画的地方去。”恍惚间,船在移动。曾巩一觉醒来,撩起篷帘一看,发现已经来到一个水绕山环的地方,这便是靖安。这里田园阡陌纵横,庐舍炊烟袅袅。路边芳草萋萋,崖前落水潺潺。曾巩一时兴起,遂吟诗道:横江舍舟楫,对面见青山。行尽车马尘,豁见山水寰。地势芳似洁,崖声落潺潺。虽为千家县,正在清华间……况云此中居,一亭众峰环。崖声梦犹闻,谷秀坐可攀。倚天馋岩姿,青苍云媥斓。

  这首诗题名为《靖安幽谷亭》,据考证,曾巩游的是靖安县城的双溪镇,其中写到了附近有山、崖、泉流、瀑布等景物,而马尾山恰恰就在靖安双溪范围内。因此我们可以作一推断,他写的应该很可能就是马尾山。如此说来,曾巩的这首诗是借了靖安马尾山作题材而写得这么优美,而马尾山则也可以用曾巩的这首诗为它倍添姿采了。

  马尾山不是很高却显险要,不大却也见出雄壮。它从罗霄山的余脉蜿蜒而来,形似马尾而得名。我们登上了山顶,今天天气还算晴朗。正值春天。清露流晨,新桐初引,山峦如洗。只见到处白云缭绕,飘忽不定,好像与我们捉着迷藏,显得十分的神秘。溪泉团积处,像少女的还没有阅读过爱情的眸子,那么清澈而纯洁。有的泉流径直流挂在树叶草丛间,发出银铃般的嗓音。凝神间,我们还能看到松子偶尔落入涧底,发出“扑通”“扑通”的响声,那么古远深邃。一切红尘罕到,把平日都市的喧嚣甩的远远。来到这里,真有一种绿醉的感觉,你会觉得这山谷很空。

  不多时,鸟儿鸣叫起来了。开始时,这声音好像来自遥远的天际,那么幽远,那么难以捕捉。然后似乎是随着云朵冉冉的漫过来。只是一只鸟细细的鸣唱。接着,山谷对面深处的另一只回应了。渐渐的,两个音符对唱,由弱而强,由远而近,影响带动三个、四个、五个越来越多的音符齐唱了。顿时,山谷里鸟鸣声此起彼伏,百鸟汇集,组成了一支交响乐。如果我们细细的分辨,这里边有嘻戏的快乐,有觅到食的惊喜,有雏鸟对腾飞的向往,有母鸟的呢喃,还有雄鸟与雌鸟爱情的追逐与交欢。那怕是从很专业的角度去听,你也许也会觉得旋律丰富,一点也不显得杂乱,有浅唱低吟,有引亢高歌,有纵情奔放,那么和谐,悠扬,婉转,激昂。宫商角徵羽,各种美妙的音符,一应俱全。在各种鸟的悦耳的声音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鸟鸣山更幽的那种意境。

  也许是鸟儿们满足了,累了。一阵鸣过之后,山谷重又归于寂静。这时,微凉的山风吹过来了,漱漱的,吹过灌木草丛,便划出了一道道的印辙,有的像是掀起的阵阵波浪,向我们一起排闼涌来。山风是湿润的,带着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吹在我们脸上,胸间,微痒痒的,感到非常凉爽、舒服和惬意。山风渐渐的又大了一些,把我们的头发吹散开来,把我们的衣袂吹得鼓胀。风越来越大,天风飘飘,显得激越奔放了,使人感到震撼。但我们一点也不在乎,任由它的劲吹。林涛这时也响起来了,一阵一阵的在耳边传过,随着流水的应和,婉转,激越,铿锵有力。远处的白云,就像古代出征的战马,不断向前奔跑。也许山的美妙,只有通过风的抒怀,才更显得潇洒、通透和完美。山,因了风才显得更加威武和有气势。而天空,有了风才更加显得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山风慢慢的弱了下来,细了下去。在弱细的凉风中,忽然听到了山那边传来了一种隐隐的声音。侧耳倾听,这是一种钟响。朋友说,马尾山附近有座名刹宝峰寺,这声音当是那寺里发出来的。钟声一下,两下,那坚实的木柱撞击着硕大的铜钟,借着空气与风的传播,那么渺远、宽厚、悠扬、深沉而绵长,不绝于耳,余音袅袅。“香随青霭散,云过钟声来”,这钟声,穿过唰唰的竹林和流云,响在一片崇山峻岭中。曾记得有一段铭文,道是“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我没有细数钟声到底响了多少下,据说到一百零八下时,人们便可以破除无始以来的所有贪嗔、烦恼和奢念。我虽非佛教徒,但听着这悠远的钟声,内心显得十分安静,心地似乎也更加清明起来。人很多时候是需要放空自己的,需要澄澈自己的灵魂和思想,需要在纷扰疲惫中求得一种憩息。宝峰寺曾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起,马祖多次率徒来到这里弘法,他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可以任心为修。他提出了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佛法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它极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随着马祖"洪州禅"的建立,宝峰寺道场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靖安旅游,这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我和同伴们此前专程光顾过此处,这次也算是擦着边又游历了一次吧。

  下山后,我们仍余兴不减,来到了马尾山西麓的曹家村,瞻仰一棵大樟树。世间造化,莫不神奇。这是一棵四连体的樟树,枝桠纵横,树干虬结,绿叶繁茂,浓荫蔽舍。凑近看,树的躯干下部有的只看见半边躯壳,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层薄薄的树皮,中心已经空枯,形成了好几个大洞,树皮上布满了无数的青苔。但就是这样的树干,却撑起了这“四大家族”,昭示着极大的生命力。树旁边立着一个说明牌,标识着它有1600年的历史。屈指一算,这竟是一棵隋唐年间就出生并成长着的一棵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而这棵古樟竟独占了三分之一。它领略了唐之乾坤盛世,它经历了宋之经济繁荣,承受了元明清的历史替变,近代又经由了民国割据的炮火、抗日的激昂和气吞山河、内战的痛楚。而如今,仍郁郁苍苍,与我们一起见证感受了建国以后的曲折艰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蓬勃。而它,总是矗立在这儿,心里永远在言说着一千多年来的悲悲喜喜、风云变幻的故事。它在默默地叙述这一切的时候,显得那么沉着、冷静,虽历尽沧桑,却不为风云所动。春风吹佛着它的古寂,微凉摇曳着它的苍颜,岁月增添了它的劲姿。正是:

  叹此参天木,毫末缘自然。溯源中古间,破土隋唐年。有心佑四方,无意攀九天。何须邀世仰,潇洒作太仙。

  我仿佛听完了古樟的诉说,往后从树旁边退出了十余米,以便从更远的视角再度凝视它。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对它作了深情的长长一拜——不是为了风水迷信,我没有把这株古老的大树当作神祗,而只是出于一种对生命本体,对历史沧桑,对美和崇高的怀念与敬仰!

  大半天的游历,告别得马尾山时,大家仍游兴未尽,依依不舍。啊!马尾山,一座青绿的山,静谧的山,也是一座会吟会唱的山,是一座深沉博大的山!

  何建洋,男,笔名阳子,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出版《荷园艺谭》《中国古典小说审美与探索》等专著,主编、合著《现代文体写作学》《南昌历代名胜诗词精选》《写作心理概论》等多部论著,发表文学作品若干篇(首),著有旧体诗词集《荷园杂咏》。

编辑:黄文静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